近年來,天柱縣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深入實施穩崗就業保民生工程,因地制宜拓寬就業空間,助推群眾就業增收。今年來,全縣投入2300余萬元,解決17829??人務工就業問題,預計務工收入穩步提升。
一是“三分一庫”機制,實現勞動力動態監測。創建縣農村勞動力就業監測數據庫,成立鎮級就業服務站,制定完善“三分一庫”工作機制,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、村“兩委”“網格員”等力量,精準采集全縣勞動力信息和就業意愿,按“年齡差異、勞力差異、特長差異”對勞動力就業需求進行精準研判細分,同步導入數據庫,持續做好動態更新,提高就業幫扶針對性,為“勞者有崗”打牢基礎。同時,動態整合經濟運行、就業失業、農民工返鄉等數據信息,導入數字化失業預警監測,預防因突發事件和疫情影響,造成勞動力失業或收入降低,導致脫貧不穩定及人員返貧現象出現。今年來,全縣農村勞動力就業監測數據庫已囊括23.5萬余人,成立就業服務站17個,發現勞動力失業預警線索601條并已全數清零。
二是“四送一云”體系,實現勞動力人閑崗到。全面收集整理省外優質企業和縣域內重點項目、廠礦企業、商貿超市等用工崗位信息,推出“四送一云”??就業體系。各鄉鎮(街道)就業服務站通過宣傳欄、手機短信、鄉親微信群和干部走訪送崗上門到戶;定期舉辦就業專場招聘會、“就業援助月”等活動,“點對點”直接送人到企業;推出“工學交錯”送孩子進職校,實現學技能和領工資“兩不誤”;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,有針對性地推出“直播送崗、視頻簽約”的“云送崗”新模式,全力解決群眾就業難問題。此外,實行多部門聯動、多力量整合工作方式,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6229個,幫助過渡性就業困難群體及時就業。今年來,收集崗位用工信息3萬余個,開展送崗上門1.6萬個,舉辦招聘會10場次,開展“直播送崗”20余場次,“點對點”直接輸送12批次634人到企業。
三是“訂單定向”培訓,實現勞動力人崗匹配。結合企業、市場用工需求,大力開展訂單、定向式培訓。扶持中小企業開展“崗前+在職”培訓,開展養老護理、家政服務、電工、電焊、侗苗烹飪等特色培訓,探索開發符合天柱縣地域特色經濟的“職業培訓包”,為群眾提供定制型理論教學與現場實操一體化培訓模式,推出“典型任務制”把從事相關職業必備技能任務融入培訓,實現勞動力就業素質和滿意度“雙提升”。此外,針對“邊緣化”閑散青年,創新推出彈性累積學時制度,以“互聯網+職業技能培訓”模式,實現“邊緣化”向“非邊緣化”轉變,全面提升閑散青年就業率。今年來,已開展技能培訓40期、培訓2000人,其中,脫貧勞動力1000余人。
四是“兩業齊飛”模式,實現勞動力自我“造血”。結合該縣山地經濟優勢,立足“產業興?百姓富”的鄉村經濟發展基調,推出產業促就業、就業帶產業“兩業齊飛”模式。引進優秀龍頭企業帶動、引導群眾創辦合作社,把“就業工廠”建在田間地頭,探索推出“三變+勞務”??形式,將農村閑置勞動力納入產業鏈,鼓勵其以資金、資產、土地等形式入股企業或合作社,并以勞務輸出形式全程參與企業、合作社產業發展,打造“主人翁式”新型就近就業方式。同時,整合銜接、涉農、東西部協作以及定點幫扶等資金資源,聚焦補短板、強弱項和中下游產業鏈建設,“靶向性”完成資金向項目“輸血”,并以“輸血”項目激活群眾內生動力,最終實現群眾自我“造血”升級。今年來,全縣投入14.67億元,引進項目17個,引導群眾創辦合作社1499個,實現“三變+勞務”就業3279人。此外,重點針對受疫情影響滯留勞動力、易致貧返貧監測戶、建檔立卡脫貧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等低收入群體,設立“防疫情,促復工”專項資金,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活業穩崗扶持力度。今年來,發放擔保貸款115筆1939萬元,帶動就業517人。